小小頭盔,如何成為顱腦“守護神”?
頭部之殤:碰撞事故下的顱腦危機
在日常生活中,騎行已然成為一種備受歡迎的出行與鍛煉方式。無論是穿梭在城市街道的電動車,還是馳騁于郊外的自行車、摩托車,騎行者們享受著自由與便捷。然而,騎行過程中隱藏的危險也不容小覷,碰撞事故頻發,給騎行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巨大威脅。
想象一下,你正騎著電動車在馬路上正常行駛,突然,前方一輛汽車毫無預兆地急剎車,你躲避不及,連人帶車狠狠撞了上去;或者在一個轉彎路口,由于速度過快,車輛失控滑倒 ;又或者在夜間騎行時,視線不佳,撞上了路邊的障礙物…… 這些場景并非虛構,而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悲劇。據相關數據顯示,每年因騎行碰撞事故導致的傷亡人數眾多。而在這些事故中,顱腦損傷是最為嚴重的后果之一。頭部,作為人體最重要的器官所在地,一旦遭受劇烈撞擊,很容易引發顱骨骨折、顱內出血、腦震蕩等嚴重傷害,甚至危及生命。腦組織非常脆弱,缺乏足夠的緩沖和保護結構,當受到外力沖擊時,顱骨內的大腦會因慣性作用與顱骨內壁發生碰撞,導致腦組織挫傷、撕裂,進而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生理反應。這些傷害不僅會給傷者帶來身體上的巨大痛苦,還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殘疾,如認知障礙、肢體癱瘓等,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。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,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騎行安全,而頭盔,無疑是保護我們顱腦的關鍵防線。它就像一位忠誠的衛士,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,為我們的頭部提供至關重要的保護 。

顱腦損傷:不可承受之重
(一)顱腦損傷的類型解析顱腦損傷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,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。根據外力作用于頭部后是否立刻發生腦損傷,可分為原發性顱腦損傷和繼發性顱腦損傷。原發性顱腦損傷是指腦組織受到外傷后當時發生的損傷,損傷后立刻出現相應癥狀 ,比如腦震蕩、腦挫裂傷、彌漫性軸突損傷、原發性腦干損傷等。腦震蕩可能只是讓傷者短暫昏迷、頭暈、惡Xin,而腦挫裂傷則會導致腦組織的實質性損傷,出現更嚴重的癥狀。繼發性顱腦損傷指腦組織受到外力作用后,經過一段時間后,由于腦出血、水腫等造成相應癥狀。隨著時間推移,血腫的形成、腦水腫的加重,會導致顱內壓力急劇升高,進而壓迫周圍腦組織,引發腦疝等極其危險的情況。按照腦組織損傷程度劃分,又可分為輕型、中型、重型、特重型 4 類。輕型顱腦損傷表現為受傷后昏迷時間在 30 分鐘之內 ,患者可能僅有輕微頭痛、頭暈等不適,一般恢復較好;中型指傷后昏迷在 12 小時之內,傷者會出現較為明顯的頭痛、嘔吐等癥狀,可能伴有肢體功能障礙;重型則是傷后昏迷在 12 小時之上,這類患者病情嚴重,常伴有嚴重的腦挫裂傷、顱內血腫等,可能出現昏迷不醒、偏癱、失語等癥狀,治療難度大,預后較差;特重型指原發性顱腦損傷后深度昏迷危及生命,患者生命體征極不穩定,死亡率大大增高 。另外,根據受傷后腦組織是否和外界相通,還能分為開放性顱腦損傷和閉合性顱腦損傷。開放性顱腦損傷是指腦組織和外界相通,出現頭皮和顱骨裂開,嚴重者可出現腦組織和腦脊液外溢等,這種損傷容易引發顱內感染,進一步加重病情;閉合性顱腦損傷指腦組織和外界不相通,沒有腦脊液和腦組織外溢,但同樣可能存在腦挫裂傷、腦震蕩、顱內血腫等嚴重問題。
(二)碰撞事故中顱腦損傷的嚴峻現狀在各類碰撞事故中,顱腦損傷的發生率和致死率都高得驚人。以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為例,據公安部門統計,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死亡事故中,約 80% 為顱腦損傷致死 。在現實生活里,很多電動自行車騎行者為了圖方便,不佩戴頭盔或者佩戴方式不正確。一旦發生碰撞事故,頭部直接暴露在巨大的沖擊力之下,毫無保護的頭顱難以承受這樣的撞擊。在一些交通事故案例中,我們能清楚看到顱腦損傷帶來的可怕后果。一輛摩托車在高速行駛時與一輛突然變道的汽車相撞,摩托車駕駛員由于未佩戴頭盔,頭部重重地撞擊在汽車側面,當場昏迷。被緊急送往醫院后,診斷為重型顱腦損傷,顱內大量出血,雖經全力搶救,仍因傷勢過重不幸離世。還有一位自行車騎行者,在路口轉彎時不慎摔倒,頭部著地。因為沒有佩戴頭盔,導致顱骨骨折、腦挫裂傷,經過長時間的治療,雖然保住了性命,但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,生活無法自理,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。這些悲劇都在警示我們,碰撞事故中的顱腦損傷離我們并不遙遠,隨時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不重視安全的人身上。
頭盔:守護顱腦的堅固防線
(一)頭盔的結構剖析
頭盔作為騎行者頭部的重要防護裝備,其結構設計精妙,各部分相互協作,共同為頭部提供可靠的保護。頭盔最外層的是外殼,它就像一座堅固的堡壘,直接面對外界的撞擊。外殼通常采用工程塑料、玻璃纖維、碳纖維等堅硬材質制成。工程塑料成本相對較低,具有良好的抗沖擊性能,能夠有效抵御一定程度的外力撞擊;玻璃纖維材質的外殼強度更高,韌性較好,在受到強烈沖擊時不易破裂;碳纖維則是Gao端頭盔常用的材料,它不僅強度Ji高,而且重量很輕,能在提供zhuo越防護的同時,減輕佩戴者頭部的負擔,但價格相對昂貴。外殼的形狀設計也十分講究,一般呈流線型,這種設計不僅能減少空氣阻力,提高騎行的速度和舒適性,還能在碰撞時引導沖擊力的方向,使其更均勻地分散,降低對頭部的傷害。往里是內襯,這是頭盔吸收能量的關鍵部分,多由EPS 泡沫(可發性聚苯乙烯)、EPP 泡沫(發泡聚丙烯)等緩沖材料構成。EPS 泡沫是目前最常見的內襯材料,它質地輕盈,內部充滿了無數微小的獨立氣泡。這些氣泡就像一個個小彈簧,在受到撞擊時,能夠迅速壓縮變形,將沖擊能量轉化為熱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,從而有效地吸收和消散能量,減輕對頭部的沖擊力。EPP 泡沫則具有更好的回彈性和抗疲勞性,在多次沖擊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緩沖性能,不過成本相對較高 。內襯除了緩沖材料外,還包括舒適襯墊,一般由柔軟的織物制成,如棉質、滌綸等,具有吸汗、透氣的功能,能讓佩戴者感覺更加舒適。頭盔還有帶子,別看它只是一根簡單的帶子,卻起著至關重要的固定作用。帶子通常由高強度的尼龍等材料制成,通過卡扣或魔術貼等方式固定在下巴處。在騎行過程中,它能確保頭盔穩穩地戴在頭上,不會因為晃動、顛簸或碰撞而脫落。如果帶子沒有系好,一旦發生事故,頭盔就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保護作用,頭部仍然會暴露在危險之中。
(二)頭盔吸收能量的原理揭秘
當騎行過程中發生碰撞事故時,頭盔的外殼首先接觸到外力沖擊。由于外殼材質堅硬,且具有特定的形狀和結構,它能夠將沖擊力分散到整個頭盔表面,避免沖擊力集中在一個點上對頭部造成傷害。就像一個Dun牌,把強大的沖擊力分散開來,降低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力量 。例如,當頭部受到來自前方的撞擊時,外殼會將沖擊力向四周擴散,使得頭部各個部位所受到的沖擊力相對均勻,減少局部受到過大沖擊力而導致損傷的風險。接著,內襯開始發揮關鍵作用。以 EPS 泡沫內襯為例,在外殼分散沖擊力后,EPS 泡沫中的微小氣泡會受到擠壓。這些氣泡在被壓縮的過程中,會發生彈性變形,將沖擊力轉化為自身的彈性勢能,進而吸收和消散大量的沖擊能量。這種能量的轉化和吸收過程,就像海綿吸水一樣,把沖擊力 “吸納” 進去,大大減少了傳遞到頭部的能量。而且,EPS 泡沫的結構使其具有良好的緩沖性能,能夠在瞬間承受巨大的沖擊力,并將其逐漸減弱,讓頭部在受到沖擊時,不會直接承受全部的力量,從而有效地保護顱腦免受嚴重傷害。整個過程中,頭盔通過外殼和內襯的協同作用,就像一個高效的能量吸收系統,將碰撞產生的巨大能量層層消解,最終減少傳遞到頭部的能量,為顱腦提供可靠的保護。 這一原理就如同在頭部和危險之間筑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,把可能對顱腦造成損傷的沖擊力阻擋在外。
(三)真實案例彰顯頭盔力量
在湖北建始縣,有一位小伙江某騎著摩托車沿天隴線行駛。由于車速過快,在轉彎時他難以控制車輛,徑直撞上了一戶居民家中的花壇。巨大的慣性作用下,人與車輛在空中飛行了十幾米遠,車輛重重摔在院外,江某則撞在居民家中的桌腿上 。幸運的是,江某規范佩戴了安全頭盔。正是這頂頭盔,極大地減緩了頭部的沖擊力,避免了對頭部的致命傷。事發后,家屬將他送往當地鄉鎮衛生院做初步檢查,發現除身體表面的擦傷和極少數軟組織損傷外,并無其他嚴重傷情。隨后,江某又被送往縣級醫院,醫生對他的頭部、內臟及其他組織做了進一步檢查,確認并無大礙,僅需對右手臂進行輕微治療。江某自己也心有余悸,直言是頭盔救了自己一命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江蘇有一位 42 歲的鄭某,夜間騎電動車時未戴頭盔并且帶人。因視線不良,他撞到了停靠在路邊的大貨車,導致額骨、鼻骨、篩骨、眼眶多處骨折,合并額部硬膜外血腫、腦挫傷 。情況十分危急,醫生為其進行了開顱額部硬膜外血腫清除及前顱底修復重建手術。經過十余天的治療,鄭某才出院正常工作。還有 43 歲的張某,騎電動車時與轎車相撞,由于未戴頭盔,頭部直接著地,有短暫昏迷。送入醫院急診行 CT 檢查后提示顳部硬膜外血腫,保守治療 2 天后,逐漸出現聽力減退、頭痛、嘔吐等癥狀,復查 CT 提示出血逐漸增多,只能進行手術。這些真實案例充分證明,頭盔在關鍵時刻能發揮巨大的作用。佩戴頭盔可以大大降低事故中顱腦損傷的風險,甚至能挽救生命;而不佩戴頭盔,一旦發生事故,就可能付出慘重的代價,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無法彌補的傷痛。
科學選盔,為顱腦安全加碼
(一)認證標志是關鍵
在挑選頭盔時,認證標志是衡量其質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據。在我國,3C 認證是強制性的標準。這一認證由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實施,旨在確保產品符合國家規定的質量和安全要求。對于頭盔來說,通過 3C 認證意味著它在材料選用、結構設計、抗沖擊性能、佩戴舒適性等多方面都達到了國家標準 。比如在抗沖擊性能方面,通過 3C 認證的頭盔要能承受規定的沖擊力測試,保證在實際碰撞事故中可以有效保護頭部。有 3C 認證的頭盔,其生產廠家也經過了嚴格的審核,生產過程受到監管,產品質量有更可靠的保障。在購買頭盔時,務必仔細查看是否有清晰的 3C 認證標志,不要購買沒有認證的 “三無” 產品,否則一旦發生事故,頭盔可能無法提供應有的保護。
(二)材質與結構的考量
頭盔的材質和結構對其防護性能起著決定性作用。先看外殼材質,常見的有ABS 樹脂、碳纖維、玻璃纖維等。ABS 樹脂成本較低,被廣泛應用于中低端頭盔。它具有一定的強度和抗沖擊性,能滿足日常騎行的基本防護需求,但相對來說質地較脆,在受到高強度沖擊時可能會破裂;碳纖維則是Gao頭盔的常用材料,它強度Ji高,重量很輕,能為頭部提供出色的保護,還能減輕佩戴者頸部的負擔,不過價格昂貴;玻璃纖維材質的外殼強度和韌性都不錯,抗沖擊性能良好,介于 ABS 樹脂和碳纖維之間。內襯的緩沖層材質也很關鍵,目前常用的是EPS 泡沫。EPS 泡沫內部是無數微小的獨立氣泡結構,這種結構使其具有良好的吸能緩沖特性,在受到撞擊時能迅速壓縮變形,吸收和消散大量的沖擊能量 。此外,還有 EPP 泡沫等新型緩沖材料,EPP 泡沫回彈性更好,抗疲勞性強,多次沖擊后仍能保持穩定的緩沖性能,但成本較高。除了材質,頭盔的結構完整性也不容忽視。合理的結構設計能讓頭盔在碰撞時更有效地分散沖擊力,保護顱腦。比如,頭盔的外殼形狀通常設計為流線型,這樣不僅能減少風阻,還能在受到撞擊時引導沖擊力向四周分散,避免沖擊力集中在某一點。而且,頭盔的各個部件之間要連接緊密,不能有松動,否則在碰撞時可能會脫落或損壞,影響防護效果。
(三)正確佩戴,發揮頭盔最大效能
即使擁有了高質量的頭盔,如果佩戴方式不正確,也無法充分發揮其保護作用。佩戴頭盔時,首先要調整好頭盔的大小,確保頭盔與頭部緊密貼合。一般來說,頭盔內部的襯墊應該能夠舒適地包裹住頭部,既不會過緊導致頭部不適,也不會過松使頭盔在騎行過程中晃動 。可以通過調節頭盔后部的調節裝置來改變頭盔的松緊度。系緊束帶是至關重要的一步。束帶要系在下巴處,并且調整到合適的松緊程度,以兩指能輕松插入束帶和下巴之間為宜。如果束帶沒有系緊,一旦發生碰撞,頭盔很容易脫落,頭部就會失去保護。在一些交通事故視頻中可以看到,很多未系緊束帶的騎行者在事故發生時,頭盔瞬間飛離頭部,導致頭部直接暴露在危險之下,造成嚴重的顱腦損傷。還要調整好頭盔的視野,確保頭盔不會遮擋視線,影響騎行安全。同時,定期檢查頭盔也是必須的。查看頭盔是否有損壞、變形,束帶是否老化、斷裂等,一旦發現問題,應及時更換頭盔。因為受損的頭盔在受到沖擊時,其防護性能會大打折扣,無法為顱腦提供可靠的保護。

頭盔守護,安全出行
頭盔,這個看似簡單的裝備,實則是我們騎行路上不可Huo缺的生命守護者。它通過精妙的結構設計和科學的能量吸收原理,在碰撞事故發生時,為我們的顱腦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,大大降低了顱腦損傷的風險,挽救了無數生命。
然而,在現實生活中,仍有不少人對頭盔的重要性認識不足,為了一時的方便或舒適,選擇不佩戴頭盔或者佩戴不規范。這種行為無疑是將自己的生命暴露在巨大的危險之中,一旦發生意外,后果不堪設想。每一次騎行,都是一次未知的旅程,我們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么,但我們可以通過佩戴頭盔,為自己增添一份安全保障 。
讓我們從現在開始,重視頭盔的作用,養成正確佩戴頭盔的良好習慣。無論是短距離的出行,還是長途的騎行;無論是在城市的街道,還是在鄉村的小道,都不要忘記戴上頭盔,讓它成為我們騎行的標配。同時,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向身邊的人宣傳頭盔的重要性,讓更多的人了解頭盔、佩戴頭盔,共同營造一個安全、文明的出行環境 。畢竟,安全無小事,從 “頭” 開始,才能讓我們的出行更加安心、放心、舒心。

